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科技前沿
工业制造
商业贸易
IT通信
互联网
生物医药
金融保险
企业服务
医疗保健
消费电商
文化娱乐
先进制造
交通物流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零售批发
房地产
建筑建材
贸易进出口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上海市黄浦区瞿溪新村引入智能科技治理充电隐患
最新动态
上海市黄浦区瞿溪新村引入智能科技治理充电隐患
2024-06-26
40
收录于话题
#2024安全生产月
文 / 邵祺翔 虞珏钦
如何避免电动自行车发生安全事故,无疑是物业服务企业在提供好服务时必须破解的难题。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瞿溪新村是建造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小区,共有1710户居民,约630余辆电动自行车,合租房约15户。长期以来,虽然街道、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都下大力气整治,但入户充电、飞线充电行为即时性强、监管困难等特点使得整治成果保持不了太长时间就回潮,居民难以养成自觉阻止入户充电、飞线充电的习惯。基于上述情况,半淞园路街道引入先进技防手段,在瞿溪新村的合租房率先应用电瓶入户充电智能监测系统,以技术手段解决监管难题,进行人防物防技防协同探索,疏堵结合治理电动自行车充电隐患。
瞿溪新村引入充电智能监测系统治理充电隐患
双管齐下,巡查整治与安全宣传并重
街道发动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平安志愿者、楼组长等力量开展常态化巡查摸排,对小区内的电瓶入户情况“随手拍”“立即整”,联合综合执法队、派出所等部门进行上门整改,无人应答的出具整改通知书,并定期回访遏制电瓶入户回潮,各方合力筑牢用电安全防护网。在规范入户充电行为的同时,强化宣传教育引导,街道职能部门牵头居委会和出租屋主召开消防安全专题培训会议,签订出租屋消防安全责任书并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利用线上微信群、公众号,线下公告栏、小喇叭等形式推送发布入户充电危害及整治标语,提高群众知晓率,增强认同感。
标本兼治,切实解决居民充电难问题
通过社区网格员走访入户,街道摸清小区电动车数量、已安装的充电桩数量及充电桩需求量,了解居民在充电桩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需求后,在小区分散式设置安装规模性电动自行车充电棚,并增设充电柜,方便需拆下电瓶充电的居民。目前,全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位达到304个,占总电动自行车数量的一半,远超3:1的充足比例。电动自行车充电棚内设有消防喷淋、烟雾报警、录像监控等装置,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并扑灭火源,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上一把“安全锁”“放心锁”。一个充电点一天可供三到四辆电动自行车轮流充电,为确保充电点位的高效、充分利用,小区物业服务企业增派力量对充电点位进行巡查,发现长期占据充电点的“僵尸车”及时与车主联系挪车,同时街道职能部门开展“僵尸车”专项回收行动,打通电动自行车充电“堵点”。“文明充电”也被写入社区宪法——住户守则中,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力量,确保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文明充电的理念深入人心。
科技赋能,探索运用入户充电智能监测系统
入户充电智能监测系统通过“电流指纹”监控技术精准识别电动车入户充电行为,并通过系统进行报警和线上操作。街道、居委会在和合租房业主和租户积极沟通后,选取小区内租户情况复杂、电动自行车数量多、风险较高的12户合租房进行试点。一方面,引导业主拆除或改装阻碍逃生的防盗窗,保障房屋本身消防疏散通道畅通;另一方面,在取得业主同意并签署安装知情同意书后,安装电瓶入户充电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实时远程监测所装用户总进线回路上的电流、电压、剩余电流、温度等用电数据,在提供过载、过欠压、漏电、线缆过温等安全提示基础上,主要监测车用电瓶入户充电等异常用电安全隐患,实时推送报警信息给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由物业服务企业值班员进行应急处置操作,第一时间上门制止违规充电行为,如遇住户不在家,系统可进行远程断电。系统自今年2月上线以来,已处置100余起住户携带电瓶入户充电行为,日处置频次呈明显下降趋势,近一周均为零报告,有效规范了携带电瓶入户充电行为。街道已在驰骋大厦(高层建筑)安装20户电瓶入户充电智能检测系统,同样取得良好效果,有效探索了不同建筑类型的系统应用场景,之后逐步试点铺开入户充电智能监测系统的使用范围。
持续深耕,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
新技术的应用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试点电瓶入户充电智能监测系统项目过程中,街道同样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建设成本高。每户安装智能检测装置的费用为2000元/套(一年内免费保修),如果大面积铺开,这种以财政投入资金为主的模式将面临资金难以为继的问题。二是后期维护难。老旧小区合租房业主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维护主要由街道敦促第三方公司进行,住户主动性、积极性欠缺,上门入户维护的成本和难度较高。针对上述问题,街道持续思考,并将在之后的工作中探索实践,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目前的解决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索多元化资金渠道,由业主和政府共同出资建设,促使项目长久持续;二是将“电流指纹”识别监控的维护保养、损坏维修和技术升级迭代纳入合同并形成机制,与安装实施单位建立事故保险理赔机制,赔偿因断电损坏的用电设备、发生火灾等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完善与使用人签订的告知书、责任书,明确使用维护责任,告知使用注意事项、安全风险。
当然,电动自行车治理不能仅仅从物业管理角度出发,而是需要各方协力综合治理,做好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控。只有从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日常使用、配套保障全环节出发,做到产品源头把好关、日常使用落实管、配套设施做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动自行车相关安全隐患问题,建立起安全使用电动自行车的防护网。
作者邵祺翔系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虞珏钦系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社区平安办四级主任科员
欢迎投稿 内容共创
在线注册即可参加中国物博会!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