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上海市黄浦区瞿溪新村引入智能科技治理充电隐患
最新动态
上海市黄浦区瞿溪新村引入智能科技治理充电隐患
2024-06-266

收录于话题

#2024安全生产月

文 / 邵祺翔  虞珏钦
如何避免电动自行车发生安全事故,无疑是物业服务企业在提供好服务时必须破解的难题。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瞿溪新村是建造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小区,共有1710户居民,约630余辆电动自行车,合租房约15户。长期以来,虽然街道、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都下大力气整治,但入户充电、飞线充电行为即时性强、监管困难等特点使得整治成果保持不了太长时间就回潮,居民难以养成自觉阻止入户充电、飞线充电的习惯。基于上述情况,半淞园路街道引入先进技防手段,在瞿溪新村的合租房率先应用电瓶入户充电智能监测系统,以技术手段解决监管难题,进行人防物防技防协同探索,疏堵结合治理电动自行车充电隐患。
瞿溪新村引入充电智能监测系统治理充电隐患
双管齐下,巡查整治与安全宣传并重
街道发动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平安志愿者、楼组长等力量开展常态化巡查摸排,对小区内的电瓶入户情况“随手拍”“立即整”,联合综合执法队、派出所等部门进行上门整改,无人应答的出具整改通知书,并定期回访遏制电瓶入户回潮,各方合力筑牢用电安全防护网。在规范入户充电行为的同时,强化宣传教育引导,街道职能部门牵头居委会和出租屋主召开消防安全专题培训会议,签订出租屋消防安全责任书并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利用线上微信群、公众号,线下公告栏、小喇叭等形式推送发布入户充电危害及整治标语,提高群众知晓率,增强认同感。
标本兼治,切实解决居民充电难问题
通过社区网格员走访入户,街道摸清小区电动车数量、已安装的充电桩数量及充电桩需求量,了解居民在充电桩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需求后,在小区分散式设置安装规模性电动自行车充电棚,并增设充电柜,方便需拆下电瓶充电的居民。目前,全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位达到304个,占总电动自行车数量的一半,远超3:1的充足比例。电动自行车充电棚内设有消防喷淋、烟雾报警、录像监控等装置,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并扑灭火源,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上一把“安全锁”“放心锁”。一个充电点一天可供三到四辆电动自行车轮流充电,为确保充电点位的高效、充分利用,小区物业服务企业增派力量对充电点位进行巡查,发现长期占据充电点的“僵尸车”及时与车主联系挪车,同时街道职能部门开展“僵尸车”专项回收行动,打通电动自行车充电“堵点”。“文明充电”也被写入社区宪法——住户守则中,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力量,确保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文明充电的理念深入人心。
科技赋能,探索运用入户充电智能监测系统
入户充电智能监测系统通过“电流指纹”监控技术精准识别电动车入户充电行为,并通过系统进行报警和线上操作。街道、居委会在和合租房业主和租户积极沟通后,选取小区内租户情况复杂、电动自行车数量多、风险较高的12户合租房进行试点。一方面,引导业主拆除或改装阻碍逃生的防盗窗,保障房屋本身消防疏散通道畅通;另一方面,在取得业主同意并签署安装知情同意书后,安装电瓶入户充电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实时远程监测所装用户总进线回路上的电流、电压、剩余电流、温度等用电数据,在提供过载、过欠压、漏电、线缆过温等安全提示基础上,主要监测车用电瓶入户充电等异常用电安全隐患,实时推送报警信息给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由物业服务企业值班员进行应急处置操作,第一时间上门制止违规充电行为,如遇住户不在家,系统可进行远程断电。系统自今年2月上线以来,已处置100余起住户携带电瓶入户充电行为,日处置频次呈明显下降趋势,近一周均为零报告,有效规范了携带电瓶入户充电行为。街道已在驰骋大厦(高层建筑)安装20户电瓶入户充电智能检测系统,同样取得良好效果,有效探索了不同建筑类型的系统应用场景,之后逐步试点铺开入户充电智能监测系统的使用范围。
持续深耕,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
新技术的应用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试点电瓶入户充电智能监测系统项目过程中,街道同样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建设成本高。每户安装智能检测装置的费用为2000元/套(一年内免费保修),如果大面积铺开,这种以财政投入资金为主的模式将面临资金难以为继的问题。二是后期维护难。老旧小区合租房业主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维护主要由街道敦促第三方公司进行,住户主动性、积极性欠缺,上门入户维护的成本和难度较高。针对上述问题,街道持续思考,并将在之后的工作中探索实践,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目前的解决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索多元化资金渠道,由业主和政府共同出资建设,促使项目长久持续;二是将“电流指纹”识别监控的维护保养、损坏维修和技术升级迭代纳入合同并形成机制,与安装实施单位建立事故保险理赔机制,赔偿因断电损坏的用电设备、发生火灾等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完善与使用人签订的告知书、责任书,明确使用维护责任,告知使用注意事项、安全风险。
当然,电动自行车治理不能仅仅从物业管理角度出发,而是需要各方协力综合治理,做好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控。只有从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日常使用、配套保障全环节出发,做到产品源头把好关、日常使用落实管、配套设施做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动自行车相关安全隐患问题,建立起安全使用电动自行车的防护网。
作者邵祺翔系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虞珏钦系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社区平安办四级主任科员


欢迎投稿  内容共创

在线注册即可参加中国物博会!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